免费领养套路深、星期宠物成痛点,浙江省消保委起底宠物市场四大消费陷阱

来源:浙江省消保委 时间:2025-04-25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宠物陪伴需求的增加,近年来宠物经济规模持续扩张,成为消费市场的新势力。与此同时,宠物消费相关纠纷也逐渐增多。

为推动宠物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浙江省消保委围绕宠物买卖、领养、就医、生活美容等方面组织开展宠物市场消费调查,结合线下暗访体验、线上问卷调查、投诉统计分析等方式,实地体验杭州地区宠物机构48家,累计发放线上问卷2500份,回收有效问卷2010份。消费调查发现宠物市场存在四方面突出问题。

一、部分动物诊疗机构未依法进行证件公示和明码标价

根据《动物诊疗机构管理办法》第十七条规定,动物诊疗机构应当在诊疗场所的显著位置悬挂动物诊疗许可证和公示诊疗活动从业人员基本情况。本次体验的24家动物诊疗机构中,有2家未在诊疗场所显著位置悬挂动物诊疗许可证及公示诊疗活动从业人员基本情况,1家未公示诊疗活动从业人员基本情况。 

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规定》有关规定,经营者应当以显著方式进行明码标价,明确标示价格所对应的商品或者服务。商品或者服务的价格发生变动时,经营者应当及时调整相应标价。本次体验发现,有4家动物诊疗机构存在明码标价不规范问题。其中1家诊疗机构价格公示表过期未及时调整,1家诊疗机构价目表被货架大面积遮挡,还有2家诊疗机构未在营业场所公示价目表。

二、“免费领养”模式暗藏消费陷阱

部分宠物领养店以“免费领养”为噱头,吸引消费者到店,实际消费者需要签订“领养协议”,通过分期付费方式捆绑长期消费。这些“领养协议”中往往含有不公平、不合理的格式条款,消费者如果不仔细查看,容易落入商家编织的消费陷阱中。

根据线上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15.2%的消费者在宠物店领养过宠物,其中近七成消费者表示遇到过“捆绑消费”,即商家通过领养形式捆绑销售宠物食品、玩具、窝具、清洁用品等产品。

在本次体验的7家宠物领养店中,有5家领养店宣称宠物“免费领养”,其中3家领养店在其店铺醒目位置设有宠物“0元领养”“免费认养”等宣传资料。该5家领养店都要求和消费者签订“领养协议”,消费者需以分期付费等方式领走宠物,支付费用则用于购买店内猫粮等相关宠物用品。

在这些商家提供的“领养协议”中,普遍存在涉嫌排除或者限制消费者权利、减轻或者免除经营者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等不公平、不合理的格式条款。例如,约定宠物存在相关健康问题必须当场检查确认,若宠物因意外死亡消费者仍需继续履行分期付费协议,消费者因个人原因退回宠物需支付数千元高额违约金,对消费者自主送医作出限制等。

三、部分宠物机构存在违规充值等预付式消费问题

根据《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办法》第十条规定,企业法人提供的单张记名预付凭证金额不得超过5000元,其他经营者对同一消费者提供的记名预付凭证金额不得超过2000元,但是预付款存入第三方支付平台并且凭消费者指令支付的除外。

在本次体验的48家宠物机构中,有21家机构存在预付式消费经营行为,其中有6家机构最高充值金额超过法定限额,最高一家可充值金额达2万元,另有一家机构表示充值无上限。

在问及充值金额是否可退时,有6家机构表示充值金额不可退。线上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预付式消费退费难问题较为突出,有231名消费者表示曾申请过退还预付款余额,但只有55名消费者退款成功,占比仅23.8%。

此次体验还发现,相关宠物机构以收取预付款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时,未按要求与消费者签订书面合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经营者以收取预付款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应当与消费者订立书面合同,约定商品或者服务的具体内容、价款或者费用、预付款退还方式、违约责任等事项。但在随机询问的9家宠物机构中,工作人员均表示无需签订合同。

四、“星期宠物”成消费痛点

购买时非常精神,买回家后短期内就出现健康问题,这类“星期宠物”困扰着许多消费者。根据2024年全省消保委组织受理宠物消费投诉情况统计,约四成投诉涉及消费者购买的宠物短期内生病甚至死亡,商家拒绝退款或推卸责任。

线上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有31.1%的消费者遇到过“星期宠物”,包括消费者购买后几天内宠物出现呕吐、腹泻、咳嗽等生病症状,宠物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带去宠物医院检查后确诊患有严重疾病等。在维权过程中,商家不承认是“星期宠物”、消费者举证困难,私人卖家、非正规渠道卖家难以追溯等问题,成为消费者维权路上遇到的较大阻碍。